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沖縄]1126日誌:兩個月。開創的範圍永遠來自更早之前的累積


=====(附)=====

a.
豪華汽車靠邊停。豪華感大概是相比這裡的很多二手車吧,畢竟兩三四萬買來拿封箱膠貼車頭燈的都有,但那是台很新的深銀灰色。

他走下來,背對反射夕陽光的銀灰色汽車,一如往常發著光。

駕駛座是個沉穩的男人,目的地打斷他和他日常的有說有笑,當然這無所謂,這樣的下車再見、日常有說有笑,一切都很自然,很自在。不久後還會見面,還會順路接送然後再見,還會一起在這裡生活。

那個瞬間萌生微妙的失落感。
一直以來大概更想成為他吧,想要找到順路載我的人。但因為是他,這次更想成為他的駕駛座,卻又馬上意識到,成為駕駛座何其容易,日常自在的有說有笑又何其困難。
沒有光於是兩個角色都不適合。

好吧以上都只是一瞬間掠過腦海的畫面和內心自言自語的廢話,我當然看不到駕駛座是誰,更可能只是一起來的師長親友。

正因為是他才產生微妙失落感阿,但他是誰卻又不太重要,這次沒有比較特別。類似的失落感小學到國中到高中反覆出現,大學已經沒太多感覺,「他又來了呀,這次是哪個他呢?」換環境換階段時候的「他們」,給那段時間的生活帶來不大不小的刺激,便祕穴道按久了就不痛了,但對排便的幫助也變得有限。

而目前為止這裡沒有比較特別。

=====(附END)=====

1.
關於交換生活無責任的真空一年,來前來後都反覆聽說。
往前看似乎真的有好多可能性不太糾結要否放鳥朋友回家趕必修報告、對未來的不安反正不關這兩天的事根本不會影響隔天的發表、論述的文章放到明天後天大後天再看。因為priority的判斷標準變得單純了。

但這絕不代表可能性是無限的,接下來所有體驗全憑本事全靠勇氣。

人際關係的機會仍然是你過去的累積,厲害的鼓手可以找到樂團的朋友,厲害的傳統藝能可以找到在地的團隊,厲害的玩家可以找到便宜的二手遊戲和連線的同班同學,厲害的日文可以交到更多日本朋友、打工有更多選擇。

有多少資源,過去累積多少,就可以走到哪裡。區間裡可以推進多少,才是來自我的義無反顧,或來自多少會出現的意外驚喜奇蹟。大家都會遇到很幸運的經驗,迷路問路搭便車、剛好就聽到查到票價免費日、跟到當地人才知道的活動。或許這是身分帶給我們的幸運吧,因為我們比本地人「有趣」,也更容易對本地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感到有趣」。

2.
雖然又愛又恨,總算也跟傲嬌摩托車磨了兩個月的腐れ縁。

移動方式造成自己對出門經驗的改變,路感時間感的改變。
在台灣沒有長時間騎車亂跑的經驗,對路的認識,是靠公車站牌,東園路加蚋仔,去大理服飾商圈艋舺公園,藍28轉進西園路,原來萬大路之外這樣接。剛來時候坐9798也嘗試靠公車站牌認路認區,騎車之後靠交叉口名稱和國道縣道名稱,國道330浦添バイパス那霸回來,經過我如古(),經過天橋拆掉的我如古,下個路口,右轉。
我如古長田算附近;真栄原広栄/3A西原City,開始算出門;那霸的話首里おもろまち不遠旭橋奧武山公園,開始算遠;西原宜野灣浦添那霸中城北中城,這些以外叫作出遠門。浦添バイパス的電子板每次都會顯示路況估算到安里三叉路的時間,不知不覺也把它當成標準。剛來那個禮拜為了走到広栄的バークレーズコート花了一個下午,覺得去國際通就是大工程。

傲嬌車帶給我的經驗是獨一無二的——晚上在西原迷路沒路燈又路面不平大下坡旁邊都是草嚇死自己、在小島發不動回不了學校的焦慮、沒地方停又不敢亂停的焦慮;但同時失去了公車或步行,或汽車的時間感,不曾因為無法去某個地方而感到焦慮,不必努力獲取社群資訊已增加自己脫出琉大區域的機會。
喜歡全套的東西,對所有不是全套的東西感到扼腕。但沒有體驗是全套的,那條沒有被選的路(XD)一定會有人走過,然後你一輩子也得不到。但還是忍不住不停要求自己,有出門就把經過的路記起來(所以遊記一定會用Google Map畫路線),有祭典就逛完全部的攤位,見學把來得及讀能串連的歷史記下來。

3.
比在台灣更容易窺見自己習慣適應的過程、日常生活的細節成為理所當然的過程。

這條路能不能騎摩托車上去、順利右轉的技巧和來不及轉的補救措施、幾點用廚房不會重疊別人的時間、哪個洗衣袋拉鍊會爆開用的話要趕快去衣服免得被人家亂丟、總是去哪家超市因為逛起來舒服而不是所有品項都找最便宜買。人在其中變得熟練也順便放棄一些可能性。這大概是為什麼傳承一定要當下寫,很多事只是要你習慣,不是要你動腦,根本無關什麼很久還記得才是重要回憶。(譬如現在叫我寫學校借場報帳的流程,恐怕要花兩倍的時間吧XD)

人際關係也是習慣。繞一段時間,最後在某個人或某群人身邊停下來,下課等他,確認彼此的行程。

下課等他,確認彼此的行程,這就是重點。

每個人大概多少都還記得大一時候,自己到處找團體加入尋求認同的樣子,有時候反彈一下,欸,沒有小團體也不錯。只有自己知道是不是真的不錯。
留學嘛新環境,就是重複一次大一的過程也合理,但不完全。大家都是老大不小的人了,團體被以更成熟,或說更熟習的方式處理,同語言同性別同班的小團體當然還是自然出現,母國母語同學很少或沒有也形成一群,想練日文想換環境的人會自動額外花力氣,大多對交友狀況是看得清楚的。

同時,像個小孩一樣期待純粹的意外驚喜奇蹟變得更難了,自己試著創造過的意外驚喜奇蹟,不是被以同樣純粹的方式處理,就流失了。

也許即便在母國,你我之中總有些人從未適應過。

4.
習慣當然與失去新鮮感或初期感相關,但又有點差異。對探索的好奇心和容忍未定經驗的程度,都在在說明現在的我還是在初期狀態。
可以預期當更多事成為習慣成為理所當然,這種初期感多少會變質,但無論如何都不至於讓人不快。
畢竟更多是真空無責任的狀態而不是這裡的某個具體特徵讓人食髓知味,有著陸回頭的地方才有飄浮的意義,終究不可能不回去扮演傷痕累累又惡名昭彰的那個台灣的自己,不久的未來(九個月以後)會必須面對這個衝擊。

=====()=====

b.

大家都往有光的方向去,大家都往有光的方向去,進化成發光體的道路只有幾條,但不是每個人最後都可以成功發光,最終所有人都發光,大家都散發正面能力然後世界大同?不可能吧,或許反而需要不發光的人來襯托發光的好體制才能繼續運作呢。就像全世界都發展的神話。

渴望看到別人的侷限,渴望抓住別人的,好像這樣就可以證明我不是不發光的例外,好像這樣就可以證明我沒有輸。當然這一點都不政治正確,所以調整到現在負面情緒也不見了,至少不是黑洞一枚吧,希望如此。但還是不知道光到底是怎麼發出來的。

或說,根本就知道。害怕的是不曾認真累積的燃料,還有沒有別的機會可以得到,有沒有別的詮釋方式可以。

而以為自己曾經有光的那些時刻,好像其實是誤會一場,情緒大起大落,卻其實沒有突破什麼的從前從來沒有真正發光過吧,只是模仿發光的人做的事。

沒遇過駕駛座的男人,以為那要靠意外驚喜奇蹟只是他們一如往常沒出現;無法成為駕駛座的男人,那些有說有笑過了他們該被累積的時間,然後不是那麼有所謂,就像大學以來的冷淡一樣。

=====(END)=====

c.
寫文字是大消耗,一篇一篇追著你跑,跟用過哪些題材或反覆強調千篇一律的論述立場無關,是靈感體會的掏空,間接讓我意識到知識上的空虛。
想到之前看桂綸鎂受訪說,自己不足了應該停下來念書,當下強烈感同身受。

不想純粹變成無聊的推薦介紹文,歷史文化什麼就算維基百科沒有,搜尋也不用點到第二頁,好一點頂多是懶人包有效率省時間。
絕對有更吸引人更值得被閱讀的方式,倒頭來卻成為叨叨絮絮自我中心的文字。或許是怕體會不夠深的事實暴露吧(早就暴露了),或許是體會的東西再努力也寫不出來吧,終究是累積的,寫作力的累積,還有自己跟世界怎麼建立關係的累積。


之後的我會記得兩個月的這個時間點,是一個有這麼多冗長廢話想說的狀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