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大學][回國前企劃番外]交換分享講稿


[前言]
我是IB04黃昱翔,上學年用校級日語組申請去在沖繩的琉球大學交換一年。
封面的照片是美軍基地的柵欄,上面寫的是「隨便破壞柵欄,會受到日本法律處罰」,另外有些會寫「未經許可進入會受到日本法律的懲罰」。這在沖繩尤其中部的地方幾乎可以說是到處可見的風景。

但比較特別的是,柵欄裡面其實還不是基地。他是一個叫邊野古的漁村,美軍要填海造陸,建新的陸戰隊基地,很多民眾包括縣長都在反對這件事情,包括縣長去了聯合國說,日本政府跟美軍不顧民意強建基地是個人權問題。他們跟日本政府中央有很多衝突。

我想說的是,嚴格來說我去的地方其實不完全算是日本,我的作法也是把所有時間都花在沖繩這個小小的地方上,但我會盡可能把沖繩的經驗跟我聽到接觸到的日本本土的經驗結合起來。

[申請小細節們]
>讀書計畫和自傳的給分平均比一般組高。
>記得日文只是門檻,日語組的話大多數的學校都會要求N2以上。
>英語組有比較多選擇,所以單看日本單校的分數當然是英語組比較低(除了一些大家很愛的如京大以外),這邊說的分數是不只原始分數,還有名次的百分比也是。
>另外有少數的學校是沒收英語組,還有少數的狀況英語組或許會沒辦法選一些課。(當然有心的人就是所向無敵啦去旁聽或任何方式拜託老師一定有課可以上)

[課程]
當然每個學校之間課程差距一定很大。講課程是為了讓可能萬一想要去日本的人知道你可能會上到怎樣的課。
>日文計畫STRP
必修日文:都跟留學生一起上課,會一直小組討論一直上台報告,所以口說會進步很快。
選修日文:日本文化課針對是大部份學校都有
照片是日本文學課,例如我們念伊豆的舞孃,會先回去念之後,查它裡面的單字解釋、上課老師帶簡單的內容釐清、小組討論問題、最後自己回答分析題。
活動們:必帶的活動們,一個學期大概有五六次校外教學,其中只有一兩次是optional,還有一定要參加3或5分鐘的日文演講比賽,一定要跟留學生們全班一起拍個片或演個戲。
我們學校好像不很鼓勵所以想上只能自己想辦法。難得到沖繩了所以我選了很多當地才有的課。照片是一堂關於沖繩基地跟戰爭遺跡的通識課,是像森多概的感覺,暑假裡連續五天實際去參觀這些遺跡的課。因為沖繩是號稱日本國土唯一有陸上戰,就是美軍有登陸死了很多人的地方,照片裡的人就是我們老師,這是我們進到沖繩人戰爭當時躲的戰壕參觀的照片。

>英文計畫URSEP
日文課的規劃設計不如日文計畫嚴謹豐富,或者說資源投入沒有日語組這麼多。選修課的部分有英文授課可選。所以學校有安排很多體驗性的出去玩的行程,譬如去離島兩天一夜只要幾千塊之類的。

>跟其他學校比較
明治大學:除了日文課和日本文化以外,日文計畫全部直接跟日本人一起上課,去之前會排志願選導師,選課要跟導師溝通。英文計畫只能選兩個有開英語課的學部的課。
名古屋外國語大學:英文申請聽說讀寫都跟留學生一起上課,好像也有日文比較好可以跟日本人一起上課的狀況。

>課程總和小心得
幾乎所有東西一定會發紙本、純講授的課為主,好像分組報告(至少就通識來說,約抽樣六至七堂課完全沒有分組大報告)也不是真的那麼多,公共空間到了期末稀稀疏疏會有人在討論。
學生們真的知識性討論主要是在seminar,日本大學要寫畢業論文,所以每個人都會跟一個老師,從大三開始參加seminar定期在課堂上報告自己的論文進度,然後其他人給意見。
如果你是申請研究計畫,導師就會是你本系專業的老師,但我是學日文為主的計畫導師是留學生中心的老師。然後我雙社會,所以我就開學第一天自己去辦公室找一個社會學的老師,說我想參加她的seminar。然後當然我沒有論文可以報告,所以我就報告一些台灣的事,比如在NGO當志工的觀察,聽他們的回饋。

[實習]
暑期計畫一個半月,其實你不要去交換也可以去,如果留意國際處寄來的資訊的話。
真正實習前兩周會教你寫日本的履歷跟感謝狀之類,然後學校會很重視,大家也普遍很期待敬語實戰、可以看到很多企業文化認真龜毛的部分。
我自己是覺得跟我們系想像或期待的那種實習差蠻多的,但如果你是日文學得不錯又因為各種理由有打算進日商的話就推薦。
我自己是去報社,就跟著記者去取材、寫寫報導記者教我怎麼改再登上去。

[選沖繩的理由]
剛開始其實沒多想,是個考慮各種條件限制的結果。包括我不想考托福、我成績沒那麼好、我想要不擠不急的地方(成績其實還可以去神戶金澤或東京一兩間分數比較低的學校)。
綜合上述,我就想既然要去,我想找個可以跟台灣經驗參照的地方,沖繩有包括認同阿,殖民歷史之類都跟台灣很像,就選沖繩。
於是就填了兩三個一定不會上但我很想去的學校例如京都大學之類的,然後就填了琉大。
去之前給自己的期許就是我要玩很細。
因為老師是市公所歷史課的人,所以我們就剛好有機會跟老師一起去紀錄村民的傳統祭祀。琉球有自己獨立的神話起源、祭典方式,是既有原創性又受中國跟日本影響的。
例如這張照片後面的建築就是他們傳統的信仰聖地(御嶽),但前面有鳥居,很多這些鳥居都是琉球變成日本的之後,例如皇民化時候蓋的。
受中國影響的例子。這張是那霸的龍舟季,全日本大概只有沖繩農曆五月會划龍舟吧?(註:也有一說是沖繩本島北邊的相關祭典跟南邊不同,不是受中國影響)
這張照片是第一張投影片的基地邊野古,我們去的那天他們剛好要辦活動(其實是上面那個龍舟祭),這個北杯在貼去年活動的照片,讓大家今年活動完之後可以取走作紀念,其中有不少都是美軍參加那個划船比賽後的合照。北杯說,美軍其實都會來參加我們的活動,他們跟當地居民處得很好。這句話就很有趣,看起來沒什麼其實是很政治的,因為當地居民的立場基本上是有條件容許新基地的建設。當地居民可以拿到日本政府很高很高額的振興基金(分享會忘記說現在安倍在打算跳過鄉鎮市級直接發給邊野古等三村),但這又不能只看成他們死要錢,因為就他們的立場,來參加反對運動的人都是從中南部來,已經受了很多基地經濟的好處,所以他其實還有一個城鄉差距的問題。
這是反安保的大學生組織SEALDs跟參加香港雨傘革命的教會青年合辦的工作坊,因為剛好朋友是那個組織的人就順便混進去。
這是沖繩的同志運動PinkDot Okinawa,我在那邊當志工,除了認識很多當地LGBT族群的人之外,也看到一些這方面的現況,比如日本的環境還不夠友善到可以輕易出櫃,這點沖繩也很像,但因為沖繩反基地的整體氛圍,某些程度上又相對能接受一點。
這是去石垣島玩的時候的照片。
紀念碑上寫的是日本鳳梨的發源地在石垣島的這個地方,而石垣島的鳳梨是殖民時代台灣帶過去的。在那裡遇到的爺爺他住的家正好就是以前鳳梨罐頭工廠的舊址,他是沖繩本島人,可是他說了很多他旁邊都住很多台灣的二代三代,歸化之後改成什麼日本姓阿之類的,說台灣人對石垣島當地的農業有很多貢獻等等。
我們跟邊界的小島們的關係其實有很多外於以現代國家為界線的交流,然後那個交流怎麼被解釋,怎麼被大家認知就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可以想。

[收穫]
接觸到很多不同的人,會重新想以前身為台灣人很多理所當然的部分。
例如我打工的中文補習班有個伯伯比我自己還熟台灣,她的熟是從地名哪邊好吃好玩到哪邊是哪個時代歷史遺跡都知道的那種,那我還有辦法宣稱,因為我生在這長在這我就比較了解的部分是哪些;又譬如大家可能都知道,去日本玩要說自己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他們表情就會瞬間變緩和,但當譬如石垣島是台灣人每周兩次搭麗星郵輪去,整批整批搜括日本商品,他們對台灣人看法可能就跟其他日本人不一樣,對你的態度也有點不一樣。
出去之後才發現你跟人的關係剛開始都建立在身分上,然後當我們說自己是台灣人的時候會產生一個效果
另外我認為去一年的價值是,聊天的資本是累積的
我是到第二個學期才真的認識比較多日本朋友,當然學校隔離交換生跟日本學生的怪制度也有問題,但主要是知道太少,好啦可能日文也不夠好,我就不太敢碰很多很敏感的東西,例如基地的事,例如認同的事。還有譬如他們在聊天說到某個地名的某個小店你知道在哪就可以插話,他們不用解釋給你聽,這也蠻重要。
沖繩讓我可以在一個邊緣的位置看日本政治,畢竟你要日本本土主流的說法你要先看過他,然後才去比沖繩的現實狀況跟他們講的差多少。

[小建議]
>花費 
食物:外食大概五六百日圓起跳,但會有台灣相對應價格一餐的水準,只是沒有平價的選擇獎學金比較需要注意,最大的就是JESSO有八萬日幣,申請方式是學校會在去之前三周左右通知你有沒有上。
>多問學長姐,主要是生活物資,譬如學姊的大同電鍋可不可以賣我這種,還有行政事項也是,我個人認為這些冤枉路的體驗很沒必要,例如換駕照阿申請打工阿就可以直接問。
>日本人會幫你把所有東西都安排得很好,相對限制就很多。日本的行政不是死腦筋,是他真的就覺得,比如A計畫就一定不能選B計畫的課之類的,所以你有什麼想要達成的,反正都去了最好就是自己很主動爭取,而且要說到自己真的多需要、這樣做真的比較合理。
>日文的重要性:
沖繩人英文大多蠻差的 (除了在基地裡跟在基地附近工作的人之外)
日文不好的話,有個英語組朋友是很成功案例,她就是加
體育社團、跟同事去釣魚之類,找一些不用那麼多語言的事情做,還是認識到不少日本人。
     - 如果你像我一樣害羞閉俗的話,日文就要好到一個不會讓他們擔心的程度,一方面會比較可以談一些深入的話題,一方面相處一段時間之後這會讓他們把你放進他們的對話群體裡。

[尾]
沖繩很小,一般放全日本地圖的時候大概很難把她強調出來,只有這個時候,也就是在講基地分布的時候,沖繩地圖可能不合比例的放到跟日本差不多大,才畫得清楚基地分布。

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

[性別]告別式公祭的性別結構

[家祭]
參加過的人大概都知道,或許稍有不同但大同小異。男女眷左右分開,重要性排序按照1內外2長幼3男女,長子>其他兒子>長孫>媳婦>女兒~=內孫>女婿>外孫。(當然名義上如此但實際的權力分配上媳婦跟女兒未必如此)從靈堂角度看,男左女右,長子開始排,媳婦開始排,不夠排到第二排。

[公祭]
不管是縣長立委議員,如果他敬禮完要跟家屬握手,男生幾乎只跟男眷握手,女生比較多會男女都握。甚至有些人寧可握到男眷的第二排也不去女眷那裡。
與其空說重男輕女,不如說大家對家庭倫理中男女位階的想像就是如此。
然而,女生向女眷握手很明顯一種同理安慰,我認為是男性身為在社會裡相對特權的一方,沒有習慣或照顧到(家人以外的)女性感受、處境,對他們而言這就是個公事,是個社交。
另外有種可能性是,因為比較多人脈是男性家屬找來的,所以自然會來向男方致意,確實如此,我爸的朋友也有不少就只向他示意。
但這些在整個治喪過程中(包括花怎麼來、輓聯怎麼來)需要的人脈,會不會因為原本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男性家屬在外工作,同時被期待應該培養這些人脈,而比較容易找到人,最後加深了誰講話比較大聲的權力差距呢?(雖然我們家是沒有這樣我們家蠻平等的)

[問題]
1.
也許說到這有些人會覺得想這麼多幹嘛,但正是這些細緻到令人讚嘆(?)的兩性分工環節,讓人沒辦法只改一個不如我們意的地方就挑戰整個結構。

比方說,我們開始想,我們不需要這麼多政治人物花時間跑公祭你不如好好想想國家怎麼辦,那我們就必須同時減低人脈社交=男子氣概的預設,讓叔伯爸爸不用找這些人。
又比方說,我上面說了寧可跟第二排男眷握手,難道我們要的是各握一排嗎?如果是這樣我就沒有反省內外之分不是嗎?

剛說我們家蠻平等的。比起很多家族長輩過世兄弟姐妹決裂,我們大概可以說是真的很彼此尊重彼此體諒的家族,令人慶幸,但傳統的性別角色預設在我們家並沒有什麼改變。

昭如上課舉了重視女權的美國女星說自己是人道主義而非女性主義的例子。沒錯吧或許我們的目標是大家都平等的人道主義,但我個人沒辦法相信,一個跳過不檢討性別盲ㅁㅁ盲的社會,能直接達到真正無預設的平等這一步。

2,
我願意為我爺爺磕頭,我不願意為僵化的男女架構磕頭,但我還是都磕了。我絕對是再生產這個結構的一員,絕對是自我矛盾的結構共犯,如果我早先覺得有問題,我就應該跳出來說這樣不對,應該從頭反對這些家族遊戲

嗎?
吵翻整個家?或像德蘭上課說的,等老人都走光就好。

我們都還在途中。有意識,找到機會就戳一戳,例如我找機會跟我的家人討論這個現象,但我不選擇極端的一走了之,我們也在等待。

3.
還記得剛開始吵同婚的時候,大家說不能結婚的伴侶萬一對方過世只能最後私人個別朋友拈香,好像多年感情互相扶持的事實全被否定。
但我問了自己,我真的想要作為同性別的伴侶站在家眷席最重要的位置上,捲進這些牽扯不清的家族遊戲裡嗎?
我才不要,如果我從一開始就覺得這些該被打破的話。我不要當最重要家屬,也不要當無名朋友拈香,我想要站在後面微笑著看看這一切就好,如果我有選擇。

但當我說我不要,並不代表我不想要我們的愛被家人被社會認可,但就像上面說的,我們在找一個平衡的抵抗方式,我們還在途中。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心得]回台灣一個月

1.1
回來滿一個月了。
昨天講了交換分享,講得很糟,在想講的跟猜測大家想聽的之間掙扎改了幾次最後還是四不像,不知道是不是一個月還不夠我沉澱,好吧也可能是我也沒時間沉澱,都在念讀本跟耍廢累積下次念讀本的能量。覺得對不起學弟妹。
絕對沒有只靠簡報技巧而沒內容,或沒有對自己內容堅定的自信就可以唬過聽眾這種事。其他人的報告可以看到大家把每一步都踏得很滿很實在。
於是不禁懷疑起自己這一年還有好不容易規劃好的以後。隱約發現自己沒有符合的,不只是我們可以輕易批評它世俗庸俗的,把所有東西化成競爭力價值的那個標準,更是一套很大的,大家普遍鼓勵的認為正向的所謂精彩豐富之類。我很偏食不太健康,如果我25分鐘都講沖美日中關係的話說不定還講得比較好,雖然顯然沒人想聽。
沒有堅定的自信就輸了,不管你對內容本身再有自信。

1.2
賴公今天很可愛明明講不完還可以一直扯一些有的沒的小例子,而且還不忘又宣傳了ambivalence―身為差不多在中間的一坨人我們還是一方面大罵權貴一方面覺得變那樣也不錯。譬如我不用自己出大學學費,別人要拚命打工還要借學貸,這其實就是不平等啊,如果我不同意家庭當單位形成階級複製的話。
但還是會偷偷羨慕研究所有人出錢放心考上就好的同學。
如果沒有放下所有優勢的覺悟就會變成不斷糾結的爛人。

2.1
大五比想像可怕。
兩年前自己去聽交換分享的時候,學姐就說要小心回來面對現實生活會突然很不適應大家要注意,而且我從去的第一天就知道我回台灣要直接開學不會有暑假而且要被賴公折磨摧殘念讀本念到死,所以我幾乎是全副武裝回來,前兩週狀況超良好第三週就開始撞牆。
想到之前忘記誰說,大四就是你可以一整天都不跟人講話,本來想這樣也好認真念書,但單獨一個人的狀態能量很快就消耗殆盡了(某個程度證明自己沒有學術熱忱應當速即轉行)
跟很多喜歡的人約了吃飯出去玩,雖然都是喜歡的人,曾經很喜歡這種互動模式覺得沒有牽牽掛掛輕鬆自在。然而特別約吃飯畢竟跟下課順便一起吃飯的關係不一樣,並不能消化那種消耗反而某個程度上另外增加了消耗,每次都被張仁瀚說是跑攤天龍人。
不禁想這可能就是自己不久將來後的樣子。就像很多人工作之後或在家帶小孩之後,生活圈只有同事,或只有家人。原來這不是說這人沒朋友,只是他的朋友終究沒能拯救他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在異化勞動裡在很侷限的關係裡的消耗。

2.2
我們鼓勵大家都很有競爭力以作為獨立的個人生活,你去哪都可以順利賣出你勞動力的競爭力,前資本主義時期你一定要在共同體裡才是個人,你的生產才有意義,共同體再生產出個人,所以現在比較好,我們比以前自由。
以個人出發,沒有情感寄託或更多時候沒有物質寄託,所以出現了一個單位叫作家庭,出現了一些別的團體給你選,互相取暖也互相牽制。但以個人為基礎單位終究孤獨。
好像這兩者非得二擇一。一條路是貫徹個人為單位,換得自由但也換得跟生產工具分離不被保障活下去。一條路是共同體罩我,但我也被他們限制。

3.
到現在還印象很深刻。大一下跟那時候剛好很常一起的同學(大二之後一句話也沒講了),爭論了富士康連續跳樓的事,她說她很討厭剝削這個說法,那些人分明就是看到第一個人跳了家人就拿到賠償金才陸續跳,那時候我好像還不知道背後是這樣吧所以驚訝了一下,但還是很不甘心覺得那你怎麼不看怎樣的環境怎樣的貧富差距讓人寧可犧牲生命也要換點錢給家人。
一個勞工問題出現輿論會覺得慣老闆還是慣員工,也是當時的社會決定的,不是理性討論誰對誰錯而已。就像大家把自由戀愛當前提聽到買賣婚寒毛就豎起來甚至給人家加汙名一樣。

4.
我們想像一個世界要恢復一點人跟人的關係,不是共產但找一條線。我付出我對共同體的義務,我也想要共同體在一些重要時刻罩我,寧可犧牲一點效率無妨。而我們的自由來自大家對多元的尊重,來自打破逼你做的分工,例如我們不要用性別分工作。而不是來自我跟你打我贏了,所以我有權比你更自由。

但真的沒有基本矛盾嗎?這真的是可行的嗎,還是我們都太天真,大家才找了兩個世紀還是沒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