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沖縄]1126日誌:兩個月。開創的範圍永遠來自更早之前的累積


=====(附)=====

a.
豪華汽車靠邊停。豪華感大概是相比這裡的很多二手車吧,畢竟兩三四萬買來拿封箱膠貼車頭燈的都有,但那是台很新的深銀灰色。

他走下來,背對反射夕陽光的銀灰色汽車,一如往常發著光。

駕駛座是個沉穩的男人,目的地打斷他和他日常的有說有笑,當然這無所謂,這樣的下車再見、日常有說有笑,一切都很自然,很自在。不久後還會見面,還會順路接送然後再見,還會一起在這裡生活。

那個瞬間萌生微妙的失落感。
一直以來大概更想成為他吧,想要找到順路載我的人。但因為是他,這次更想成為他的駕駛座,卻又馬上意識到,成為駕駛座何其容易,日常自在的有說有笑又何其困難。
沒有光於是兩個角色都不適合。

好吧以上都只是一瞬間掠過腦海的畫面和內心自言自語的廢話,我當然看不到駕駛座是誰,更可能只是一起來的師長親友。

正因為是他才產生微妙失落感阿,但他是誰卻又不太重要,這次沒有比較特別。類似的失落感小學到國中到高中反覆出現,大學已經沒太多感覺,「他又來了呀,這次是哪個他呢?」換環境換階段時候的「他們」,給那段時間的生活帶來不大不小的刺激,便祕穴道按久了就不痛了,但對排便的幫助也變得有限。

而目前為止這裡沒有比較特別。

=====(附END)=====

1.
關於交換生活無責任的真空一年,來前來後都反覆聽說。
往前看似乎真的有好多可能性不太糾結要否放鳥朋友回家趕必修報告、對未來的不安反正不關這兩天的事根本不會影響隔天的發表、論述的文章放到明天後天大後天再看。因為priority的判斷標準變得單純了。

但這絕不代表可能性是無限的,接下來所有體驗全憑本事全靠勇氣。

人際關係的機會仍然是你過去的累積,厲害的鼓手可以找到樂團的朋友,厲害的傳統藝能可以找到在地的團隊,厲害的玩家可以找到便宜的二手遊戲和連線的同班同學,厲害的日文可以交到更多日本朋友、打工有更多選擇。

有多少資源,過去累積多少,就可以走到哪裡。區間裡可以推進多少,才是來自我的義無反顧,或來自多少會出現的意外驚喜奇蹟。大家都會遇到很幸運的經驗,迷路問路搭便車、剛好就聽到查到票價免費日、跟到當地人才知道的活動。或許這是身分帶給我們的幸運吧,因為我們比本地人「有趣」,也更容易對本地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感到有趣」。

2.
雖然又愛又恨,總算也跟傲嬌摩托車磨了兩個月的腐れ縁。

移動方式造成自己對出門經驗的改變,路感時間感的改變。
在台灣沒有長時間騎車亂跑的經驗,對路的認識,是靠公車站牌,東園路加蚋仔,去大理服飾商圈艋舺公園,藍28轉進西園路,原來萬大路之外這樣接。剛來時候坐9798也嘗試靠公車站牌認路認區,騎車之後靠交叉口名稱和國道縣道名稱,國道330浦添バイパス那霸回來,經過我如古(),經過天橋拆掉的我如古,下個路口,右轉。
我如古長田算附近;真栄原広栄/3A西原City,開始算出門;那霸的話首里おもろまち不遠旭橋奧武山公園,開始算遠;西原宜野灣浦添那霸中城北中城,這些以外叫作出遠門。浦添バイパス的電子板每次都會顯示路況估算到安里三叉路的時間,不知不覺也把它當成標準。剛來那個禮拜為了走到広栄的バークレーズコート花了一個下午,覺得去國際通就是大工程。

傲嬌車帶給我的經驗是獨一無二的——晚上在西原迷路沒路燈又路面不平大下坡旁邊都是草嚇死自己、在小島發不動回不了學校的焦慮、沒地方停又不敢亂停的焦慮;但同時失去了公車或步行,或汽車的時間感,不曾因為無法去某個地方而感到焦慮,不必努力獲取社群資訊已增加自己脫出琉大區域的機會。
喜歡全套的東西,對所有不是全套的東西感到扼腕。但沒有體驗是全套的,那條沒有被選的路(XD)一定會有人走過,然後你一輩子也得不到。但還是忍不住不停要求自己,有出門就把經過的路記起來(所以遊記一定會用Google Map畫路線),有祭典就逛完全部的攤位,見學把來得及讀能串連的歷史記下來。

3.
比在台灣更容易窺見自己習慣適應的過程、日常生活的細節成為理所當然的過程。

這條路能不能騎摩托車上去、順利右轉的技巧和來不及轉的補救措施、幾點用廚房不會重疊別人的時間、哪個洗衣袋拉鍊會爆開用的話要趕快去衣服免得被人家亂丟、總是去哪家超市因為逛起來舒服而不是所有品項都找最便宜買。人在其中變得熟練也順便放棄一些可能性。這大概是為什麼傳承一定要當下寫,很多事只是要你習慣,不是要你動腦,根本無關什麼很久還記得才是重要回憶。(譬如現在叫我寫學校借場報帳的流程,恐怕要花兩倍的時間吧XD)

人際關係也是習慣。繞一段時間,最後在某個人或某群人身邊停下來,下課等他,確認彼此的行程。

下課等他,確認彼此的行程,這就是重點。

每個人大概多少都還記得大一時候,自己到處找團體加入尋求認同的樣子,有時候反彈一下,欸,沒有小團體也不錯。只有自己知道是不是真的不錯。
留學嘛新環境,就是重複一次大一的過程也合理,但不完全。大家都是老大不小的人了,團體被以更成熟,或說更熟習的方式處理,同語言同性別同班的小團體當然還是自然出現,母國母語同學很少或沒有也形成一群,想練日文想換環境的人會自動額外花力氣,大多對交友狀況是看得清楚的。

同時,像個小孩一樣期待純粹的意外驚喜奇蹟變得更難了,自己試著創造過的意外驚喜奇蹟,不是被以同樣純粹的方式處理,就流失了。

也許即便在母國,你我之中總有些人從未適應過。

4.
習慣當然與失去新鮮感或初期感相關,但又有點差異。對探索的好奇心和容忍未定經驗的程度,都在在說明現在的我還是在初期狀態。
可以預期當更多事成為習慣成為理所當然,這種初期感多少會變質,但無論如何都不至於讓人不快。
畢竟更多是真空無責任的狀態而不是這裡的某個具體特徵讓人食髓知味,有著陸回頭的地方才有飄浮的意義,終究不可能不回去扮演傷痕累累又惡名昭彰的那個台灣的自己,不久的未來(九個月以後)會必須面對這個衝擊。

=====()=====

b.

大家都往有光的方向去,大家都往有光的方向去,進化成發光體的道路只有幾條,但不是每個人最後都可以成功發光,最終所有人都發光,大家都散發正面能力然後世界大同?不可能吧,或許反而需要不發光的人來襯托發光的好體制才能繼續運作呢。就像全世界都發展的神話。

渴望看到別人的侷限,渴望抓住別人的,好像這樣就可以證明我不是不發光的例外,好像這樣就可以證明我沒有輸。當然這一點都不政治正確,所以調整到現在負面情緒也不見了,至少不是黑洞一枚吧,希望如此。但還是不知道光到底是怎麼發出來的。

或說,根本就知道。害怕的是不曾認真累積的燃料,還有沒有別的機會可以得到,有沒有別的詮釋方式可以。

而以為自己曾經有光的那些時刻,好像其實是誤會一場,情緒大起大落,卻其實沒有突破什麼的從前從來沒有真正發光過吧,只是模仿發光的人做的事。

沒遇過駕駛座的男人,以為那要靠意外驚喜奇蹟只是他們一如往常沒出現;無法成為駕駛座的男人,那些有說有笑過了他們該被累積的時間,然後不是那麼有所謂,就像大學以來的冷淡一樣。

=====(END)=====

c.
寫文字是大消耗,一篇一篇追著你跑,跟用過哪些題材或反覆強調千篇一律的論述立場無關,是靈感體會的掏空,間接讓我意識到知識上的空虛。
想到之前看桂綸鎂受訪說,自己不足了應該停下來念書,當下強烈感同身受。

不想純粹變成無聊的推薦介紹文,歷史文化什麼就算維基百科沒有,搜尋也不用點到第二頁,好一點頂多是懶人包有效率省時間。
絕對有更吸引人更值得被閱讀的方式,倒頭來卻成為叨叨絮絮自我中心的文字。或許是怕體會不夠深的事實暴露吧(早就暴露了),或許是體會的東西再努力也寫不出來吧,終究是累積的,寫作力的累積,還有自己跟世界怎麼建立關係的累積。


之後的我會記得兩個月的這個時間點,是一個有這麼多冗長廢話想說的狀態。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沖縄][遊記]1122日誌:バルウォーク那覇


其實完全是個超幸運的意外。

禮拜五再次聽了砂川老師的演講,剛好新聞發表要講Tim Cook出櫃的事,最近一直在想怎麼表達怎麼編排比較好,第二次聽真的得到很多啟發。結束之後PinkDot大家在討論隔天要參加這個活動,美早紀桑跟我解釋之餘,順便隨口問我要不要一起去,於是就很幸運獲得這個機會。然而到此為止只知道它是一個吃吃喝喝的活動。


五點四十竹葉桑來宿舍前面接我。
她是前一天講座負責開閉場的主持人,其實在車上才是我們正式第一次講到話,卻馬上就可以很自在順暢地聊天,完全是個爽朗親切的帥T,而且聲音也很帥,讓我想到何韻詩
接著在我如古的すき家接了佐脇桑,浦添バイパス周末夜晚大塞車,到達國際通てんぶす的時候是6:38
是說,竹葉桑聽說台灣居酒屋不多都是去酒吧跟熱炒店居然很驚訝,讓我覺得好驚訝。

受付是一個這樣的感覺


バルウォーク(Bar Walk),據說是西班牙來的概念,就是一個晚上會跑好幾家喜歡的酒吧。
這次活動總共有那霸64家酒吧和餐廳參加,3600円的套票有五張券,每張券可以跟參加的酒吧兌換一杯飲料和店家特製的小下酒菜(ピンチョス/西班牙文是pincho的樣子,好啦愚昧如我第一次知道),是一次嘗試很多不同酒吧的好機會,而且因為下酒菜都是一人份,只有自己一人或兩人來其實也很適合。
我們是五個人分三組套票,所以每個人就是2160円。

廣場前面有很多人坐在地上盯著大螢幕,原來是在排隊等待免費的酒和小點心,似乎是贊助商的宣傳活動ーー6:45先有佛朗明哥表演,結束後發給每個人一瓶類似解酒飲料的東西,號稱喝了之後再喝酒隔天工作考試都沒問題(但我回到宿舍還是頭痛了QAQ),最後才發酒和小點心。
解酒飲料「ウコンの力」(呃ウコン是薑黃的樣子)
大概跳了四首左右的佛朗明哥,其實最右邊的男生是主持人,但日文口音有點重聽不太懂

沿路參加的酒吧都會有這樣的牌子,告訴你他們家的小菜是什麼,有時候飲料選擇也會寫!

第一家:[土(つち)]
進去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以前的直走。
很妙的是它有「站位」,我們是繞著一張大桌子站著吃。身後的書架充滿了關於沖繩基地問題認同問題的書,牆上貼了反基地的資訊和相關紀錄片(如之前看過的標的の村)的海報。
二樓有女歌手用很溫暖厚實的嗓音在唱歌,要比喻的話就是像高鈴那種聲音吧,似乎也有小型Livehouse的功能。
美早紀桑看到書架上有山之口獏詩集,抽下來介紹給我認識,是個活躍在戰前,但到最近人氣還是很旺的詩人。據說他雖然是沖繩人,一輩子大部分的時間都住在東京,其中最有名的一首詩是關於他被一個女人問來自哪個「國家」,第一人稱卻一直說不出「沖繩」兩個字,只能曖昧地講出特徵和日本南邊、亞熱帶之類的關鍵字。當時的在本土沖繩人還是被歧視的狀態,而第一人稱是可以流暢講日文像都市人那樣生活,於是是關於處理自己認同的詩。

入口指標,要從人家家的防火巷穿進去裡面真的很神奇

入小菜居然是三層肉的湯!?不過還不錯吃啦

第二家:[Baruma]
感覺很厲害的一家店,吧檯直接像的感覺。
不過很妙的是バルウォーク的人不能坐在裡面的高級座位(笑),我們坐在靠外側的高腳桌。
聊到名字。一般都叫我コウさん,就是把黃直接念成日文,但佐脇桑最近取綽號是用名字裡広這個字念成こうちゃん,似乎有點小混淆。
雖然都知道大家的名字怎麼念,但聽說我看漢字比較好記大家還是紛紛拿出手機打漢字給我看,真的很貼心><。

紅酒白酒兩種都蠻好喝的。

第三家:[Wahah]
因為五個人的位子大概蠻難喬,沿路都先打電話過去確認還有沒有位子,果然很多想去的店都客滿。最後終於問到這家印尼料理,在牧志公設市場裡面,離第二家蠻遠。

但各種客滿的天意根本就是為了讓我們找到這家!

不但有舒服的位子坐,下酒菜根本超‧級‧無‧敵‧精緻又好吃!
四十四歲卻看起來超年輕(像三十五六)的老闆很可愛很喜歡跟客人抬槓,聽到大家在聊PinkDot的事就跑過來聊天聊很久。
店裡還有一隻換算之後103歲的貓長輩叫レイちゃん,大家都很愛摸他的毛(?
隔壁桌的人是前一天來バルウォーク覺得不錯今天又來。
吧檯是一對Gay Couple,美早紀桑和由美子桑一邊跟他們聊天一邊跟貓玩。

一定要好好介紹的超豪華下酒菜
左上角就是鮪魚放在法國麵包上(標準的ピンチョス),但加了花椒瞬間成為神作!
下面的好像是章魚(總之是海鮮),加香料和橄欖油吃得到原味但完全不腥很厲害
最強的是右上角,他其實是中身汁(沖繩的豬內臟料理)!
我本來根本不敢吃內臟,但是完全吃不出來
就只是一些口感很好的肉配上番茄sauce

第四家:[PICNIC LAND]

每個人只有三張券但大家還是想去第四家。剛好あっこ老師特別從北邊趕回來了!

這家調酒的選擇很多,而且30分鐘飲み放題只要500円也太便宜!
除了飲料之外大家還點了大盤的沙拉和據說是招牌的タコライス,果然是沒有吃飽XD
是說他們家什麼東西吃起來什麼都加了Tabasco真的很有趣XDD


十二點多才上車準備離開那霸。千葉桑原車請了代駕的司機來,分攤下來每個人一千塊,本來覺得有點貴,但想想才發現是用台灣的物價,計程車坐這段路應該也很貴吧。
(*是說這樣司機怎麼回去阿,是公司有很多據點嗎?

大家一直煞有介事地說要來台灣很可愛,快來吧快來吧!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沖縄]1117日誌:課堂討論的雨傘革命;關於抗爭

日文課大約每個禮拜都有新聞發表,今天是關於雨傘革命

當下馬上就覺得,糟了,這個會吵架啦會吵架XD
想了好多要說的,可是日文太爛果然影響戰力,結果根本狼狽不堪QAQQQ

============================

課堂上出現最多的意見,還是「表達意見當然可以,但造成一般市民困擾,所以我不贊同」。
超耳熟吧?在台灣,就是類似的抗爭新聞底下,會看到的千篇一律的留言,大家卻都堂堂說得好像自己的意見是難得的正義一樣。(也就是318的時候,部分根本沒去過立法院的人也可以隨口說出來的批評)

(1)
然而,真的翻幾篇新聞,再聽別人講一下,就知道一個抗爭會造成多少人的困擾嗎;而真的出來反對抗爭的人,是那些被「困擾」的人嗎,還是反對這個立場的人?照這個說法的邏輯,這兩者應該要分清楚。

318剛開始的時候,我爸說不需要去現場,多看幾家報紙就知道真相。
才怪。
才怪。
才怪。(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
你才不知道。
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你只是知識上意識上的知道,不是身體上感覺上的知道。

318的時候有附近居民的阿姨每天都來半求半罵,說真的很吵我們都睡不著,拜託你們趕快回去。當然並不是說,從此我對抗爭的想法就改變,但那是我第一次腦袋有點亂掉,正視「造成困擾」這個矛盾真的沒辦法解決。在這之前當然有看過會造成多少困擾損失多少產值的文章,幾十篇有吧或許(而且還是強迫自己看不同觀點的文章),但除了多少記住大家反對的理由,情緒上我大都是用「本來就會有反對的聲音阿」「一定無法兩全其美」忽略掉這件事,所以我根本不是「不知道」,我是「沒有想要太知道」。所以這些文章怎麼樣也沒有這個阿姨給我的感覺強烈。

(2)
接著就是,困擾跟抗爭必要性的平衡,這點可能稍微比較見仁見智。課堂上也有這樣的看法:「對大多數人有益的抗爭當然是好的,但對大多數人不太有利的抗爭不就沒有意義了嗎。」
但這也有點危險吧,因為很多時候需要用到抗爭這種手段,就是因為權益被剝奪的人,已經沒有別的工具可以用了。如果我用普通管道會被聽見會被在乎,就不用這樣花成本還蒙受臭名。
正因為會造成一般人的困擾,希望藉此逼政府回應一些什麼,當政府違法或不顧人民死活在先,然後說出我不接受你們的「威脅」這種話,根本是自以為不存在權力關係的超幼稚說法。

其實我們都坐擁一些特權。可以不用關心一些事繼續我們的人生,因為權益沒有受損,生活品質沒有受到影響。
在這個同時,用溫和無害客觀的口氣說著要看大局,大多數人的利益(當然也是自己的利益)還是比較重要,是沒有錯,但依然會有只在說法上意識上,而沒有感受到對方困境的危險。

(3)
這個說法實際使用上的麻煩在於,因為我說得很清楚,我覺得立場和議題本身跟抗議手段是兩件事,所以支撐了我反對這個抗爭的表態,但常見的一種結果是,接下來關於立場議題本身的討論就被避開了,我就可以繼續在不攝取新知的狀態下表態(如果我本來的狀況是無知的話)

(4)
上述的種種對無條件支持抗爭這件事本身如我,也同樣適用,我也可能有同樣的盲點。
肯定有支持的市民也有反對的市民,有支持的觀光客也有反對的觀光客。
就像德國同學說的,特別強調說「反對抗爭的人是一般市民」,有把抗爭的人視為「非一般市民」的危險。當然也有觀光客逛不到街,卻覺得自己在見證香港的歷史反而更值得。他們也是「一般」觀光客。
一般來說,我們更容易找到符合自己的立場來舉例。所以上面這兩例,是我的立場,但「大部分人都為了這個重要的價值在戰鬥你就不能犧牲一下嗎」跟「大部分人都被困擾了很多人不同意,你們這樣做的正當性在哪裡」是同一件事,一樣有點危險。
但比起避免這樣的偏見,或許更重要的是,小心在面對一些很尖銳的討論的時候,總是在指責對方的無知,或批評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有知(批評也會彼此進步不是說因此不要批評喔,是說小心自己這個動機)。通常用自己的脈絡去指責別人不懂沒知識,但正因為我沒有他們的脈絡,反過來不就是我沒有他們的知識了嗎?(例如我只是一直說部分基督徒保守,但我也沒有神學討論家庭的背景呀)然後某些時候,尤其是一些互動現場,把真正開放的態度放進去討論裡(同樣的不是說因此就不需要戰力大家都和平理性就好,只是有時候我也正在犯我罵我對手的事)

中國同學大多對人民的整體利益有個想像,而我各種說法的出發點就是少數,是從(我被教育的)社會學來的。而課後沒發言的中國同學說了一點想法:「等我們『發展』到那個階段就可以再民主化一點」,甚至認為香港現在要獨立的話「那也是沒辦法的事,差距真的太大了」。整場討論我根本沒有想到從這個地方出發,我想的都是針對抗爭這件事,我對中國的了解其實沒有那麼多。

我們只是因為身處環境或教育背景等等不太一樣,在今天的討論情境下,看似二分成了基本上同意/不同意抗爭這兩派。

(5)
最後,要戰鬥的原因,正是因為我在乎。
我在乎,所以我要戰鬥,我想要爭奪正當性,而非我已經正當。
譬如,護家盟出來一直反對同婚搞奧步,都是真心覺得這些真的會小孩有不良影響吧?我是這樣相信的。當然可能有人是只接受了某些聲音,但總沒有人,只是等著看同志笑話看保守家長跟年輕一代分裂看教徒跟非教徒分裂吧?如果真的有人是這樣,那他真的該去吃屎,吃再多也不夠。

所以我們還是會也應該要為了自己相信的事繼續戰鬥吧。

====================================


p.s.:以前看德法罷工經驗的文章,都覺得「大家有這個態度真好,可是離我們的經驗好遠」,今天真的第一次碰觸到活生生的人對這件事的態度,德國人說,基本上從小的教育都認為這是正面的事,法國人說,我們喔,支持阿。說得毫無起伏非常自然,當下超感動,感覺跟以前那些文章連起來了。

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沖縄]1114日誌:今天也朝成為浦添小達人之路邁進!!(其實今天才決定


[嘉数高台公園‧京都の塔]
 
之前走330去那霸,總會看到並排的指標寫著這兩個景點,總是很好奇他們是什麼。

過了西原交流道的入口,依照指示嚕上斜坡,卻發現景色很熟悉。
是剛來的禮拜五亂散步經過的地方。
果然往下嚕沒多久就發現要在広栄交差点右轉,跟那天回琉大的路線一模一樣,最後在一個那天也見過很熟悉的天橋左轉了。
  
好不容易到了,卻發現相機電池根本充完電還插在充電器上,考慮一下覺得不算太遠決定回宿舍拿。
回程的路是來時的反方向,在真栄原交叉口右轉,即可回到我如古,稍微算了一下騎車大概是十二分鐘左右。
如圖紅線是去程,紫線是回程
(p.s.雖然有點愧對這個標題,但其實嘉数在宜野灣不在浦添。)

老實說真的來之前,我一直以為京都塔應該是一座塔。腦海裡的畫面是它大概有三到四層樓高,像細長版的金閣寺,而且是晚近幾十年(或許再次成為沖繩縣之後)為了表達某種關係的友好(或確認沖繩是日本的一部份)才建的。

其實,嘉数高台公園是個紀念戰跡。沖繩戰在嘉数造成過半居民死亡(374/695),以及1/3的家庭全家滅亡(54/162)(轉引自《新歩く・見る・考える沖縄》)

當時民宅的牆,灰色的部分就是保留戰後剩餘的樣子。

而京都の塔,則是為了祭祀悼念沖繩戰中戰歿的京都府人而建。
這個網址點「各都道府県慰霊塔・碑一覧」就可以看到全沖繩的塔


雖然是戰跡,但公園有爬樓梯當運動的年輕人,有聊天的老人,有玩遊樂器材的小朋友,顯然他或多或少也是當地居民平常生活休閒會使用的公園。

因為參訪人潮眾多,有長輩團又有學生團,最後決定不爬上高台。看完塔我就一路沿著斜坡往下走,繞一圈回到入口處。
景觀台的樣子
面朝外的小佛像,再往外走就是山坡上的墳墓區了
輕型車停車場前,也有放這種小佛像
往北看的景觀
也經歷戰火摧殘的石獅

回到摩托車上呆坐了好幾分鐘。雖然看戰績心情肯定也不輕鬆,但身體很沉很疲倦的感覺更直接,感覺不能完全說是心情影響。
說不定人或多或少會對這樣的地方有意識層次以外的感覺吧。例如,以前曾經黃昏時候在老家附近閒晃,過了一個從來沒走過的平交道,路上明明有居民,卻突然覺得冷冷的很不舒服,回家我爸才跟我說不要去那邊比較好喔以前都是墳墓後來才改建,之類的。

[牧港バイパス]

下個目的地是繁體中文遊記(大致就是台灣人或香港人寫的吧XD)打「浦添市」馬上出現很多食記的「港川外人住宅」區甜點店。

但要出發馬上發現本日第二個慘劇:我沒有查地址,也沒有先查好google map,讓它可以離線看到最後一個查的地圖。


總之靠記憶想辦法到港川吧!繞著繞著回到浦添バイパス(其實是反方向)之後,就決定騎騎看往牧港的岔路,總覺得一路飆過去應該很酷,如果就這麼順著騎到58號路再找地方左轉大概也還好,但偏偏我就不甘心繞路提早轉彎走小巷,想當然爾結局就是繞了更多路。

紅線:嘉数到伊祖公園
藍線:伊祖公園到港川
綠線:在港川裡尋找外人住宅區


[伊祖公園]

確定走錯路要迴轉的時候,正好看到對面伊祖公園的停車場。想想覺得就進去看看也好。


公園裡大部分的景色就是這樣,有很多蘇鐵、某種台灣沒有本土產的腎蕨,和石灰岩之類
這是一個帶著小孩的外國媽媽,因為我完全沒有覺得她跟小孩講英文「有口音」或很難懂,應該是美國人(台灣的「美」語教育)我跟她們差不多時間到,所以也差不多同路,女孩一邊走木樁一邊數eleven, twelve, thirteen...。
一路上我一直編故事,譬如這個媽媽其實是研究沖繩歷史的學者,帶小朋友散步只是順便;或者小朋友其實對靈場有感應力或有陰陽眼,但媽媽一直沒發現之類的。

公園後門則是緊臨伊祖的住宅區。

電塔跟十幾層公寓跟古屋跟一般獨棟房子完全混雜在一起。
老房子門口有長得超可怕的シーサー
上面寫著「第三中隊終焉之地」,也是沖繩戰紀念碑

繞了一圈回到老人在打小型高爾夫的廣場,終於找到老舊的牌子寫了幾乎快看不到的「伊祖城跡」,往上走之後是一個鳥居,往內走是個小小的神社,紀念碑寫著昭和九年(1934)建,城跡的部分則是昭和36年指定為縣史跡。




那時候一瞬間很難辨認腳下踩的是城跡留下的石頭還是重鋪的步道。
不知道一般人會不會繞過神社再往上走,因為其實看起來有點不太像路。往上走還有一些十垣,以及寫著「奥間グスク按司子孫の墓」的牌子。

在伊祖公園走的時候依然遇到類似的問題,身體很沉,步伐沒辦法很快,但完全不是想睡覺的問題,尤其是經過後門那一帶到達一個極限。

[港川]

憑著微弱的方向感終於進入了港川一丁目。
但其實外人住宅在二丁目,所以再用心找也是白搭,我大概晃了一個小時。


當時放學時間,路上有很多學生。大概只有我一個不是附近居民的人,在一丁目繞呀繞,還停車下車用走的,好幾次經過學園通十字路口,看起來肯定是奇怪觀光客的蠢樣XD
學園通以西就是城間了(game over回到馬路對面重來

外人住宅其實在二丁目,終於同一個路口經過第二次的時候我決定左轉看看,然後繞進一條小路才找到。摩托車依舊又好停又難停,繞了很久不知道怎樣才可以完全合法的停車,就狠下心先隨便亂停在一個不會擋到路的地方,逛個幾家不要太久的話,應該還好吧。
路上遇到租一台車來自由行的台灣女生,心想果然是台灣人口耳相傳的重要景點XD

外人住宅區是一間一間的以前美軍眷屬住的舊房子,現在租給工作室或店家。整體而言呈現一種微妙的文青風,店家大多是中高價位的咖啡甜點店,還有手工文創商品或古著之類,很多進去要脫鞋;傳單區總會放誰誰誰的個展,或其他藝文空間的資訊,但比台北少的感覺。空間上房子群跟幼稚園混在一起,所以傍晚經過小朋友會在路上到處跑,另一邊則是龐大高聳的玻璃工廠,路很小,車都開很慢,時常塞塞的。


終於找到甜點店oHacorte的時候大約是六點,她七點關門。
水果塔們很貴,絕對是可以比擬東區甜點店的價位,加套餐還是很貴,比起之前食記介紹的,漲價了。




最後還是敵不過南瓜塔的誘惑,沒有點最便宜的套餐
連紙巾都特製有店家圖樣,蔽系的行銷觀點應該覺得這是很用心的品牌經營吧

吃完貴到爆的南瓜塔之後覺得罪惡不已,晚餐經過之前很想吃的食堂都放棄,決定回宿舍煮。
發現對飲食價錢的概念已經漸漸改變,譬如質量尚可的一餐如果四到五百塊,我會覺得很划算;六百到七百是正常,八百以上覺得自己吃了大餐下一餐要省一點。
唯一沒變的是對不同的品項價值計算仍然完全不一樣,路邊的販賣機每次頭花大概一百一十塊,其實喝四瓶也可以吃一餐,但不會把她計進餐錢。如果真的要省錢3A可以買到2L的さんぴん茶100円,自己回來裝進寶特瓶就不用買次買600ml都花110円,以前的話差這麼多錢我死都會自己買回來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