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沖縄]1114日誌:今天也朝成為浦添小達人之路邁進!!(其實今天才決定


[嘉数高台公園‧京都の塔]
 
之前走330去那霸,總會看到並排的指標寫著這兩個景點,總是很好奇他們是什麼。

過了西原交流道的入口,依照指示嚕上斜坡,卻發現景色很熟悉。
是剛來的禮拜五亂散步經過的地方。
果然往下嚕沒多久就發現要在広栄交差点右轉,跟那天回琉大的路線一模一樣,最後在一個那天也見過很熟悉的天橋左轉了。
  
好不容易到了,卻發現相機電池根本充完電還插在充電器上,考慮一下覺得不算太遠決定回宿舍拿。
回程的路是來時的反方向,在真栄原交叉口右轉,即可回到我如古,稍微算了一下騎車大概是十二分鐘左右。
如圖紅線是去程,紫線是回程
(p.s.雖然有點愧對這個標題,但其實嘉数在宜野灣不在浦添。)

老實說真的來之前,我一直以為京都塔應該是一座塔。腦海裡的畫面是它大概有三到四層樓高,像細長版的金閣寺,而且是晚近幾十年(或許再次成為沖繩縣之後)為了表達某種關係的友好(或確認沖繩是日本的一部份)才建的。

其實,嘉数高台公園是個紀念戰跡。沖繩戰在嘉数造成過半居民死亡(374/695),以及1/3的家庭全家滅亡(54/162)(轉引自《新歩く・見る・考える沖縄》)

當時民宅的牆,灰色的部分就是保留戰後剩餘的樣子。

而京都の塔,則是為了祭祀悼念沖繩戰中戰歿的京都府人而建。
這個網址點「各都道府県慰霊塔・碑一覧」就可以看到全沖繩的塔


雖然是戰跡,但公園有爬樓梯當運動的年輕人,有聊天的老人,有玩遊樂器材的小朋友,顯然他或多或少也是當地居民平常生活休閒會使用的公園。

因為參訪人潮眾多,有長輩團又有學生團,最後決定不爬上高台。看完塔我就一路沿著斜坡往下走,繞一圈回到入口處。
景觀台的樣子
面朝外的小佛像,再往外走就是山坡上的墳墓區了
輕型車停車場前,也有放這種小佛像
往北看的景觀
也經歷戰火摧殘的石獅

回到摩托車上呆坐了好幾分鐘。雖然看戰績心情肯定也不輕鬆,但身體很沉很疲倦的感覺更直接,感覺不能完全說是心情影響。
說不定人或多或少會對這樣的地方有意識層次以外的感覺吧。例如,以前曾經黃昏時候在老家附近閒晃,過了一個從來沒走過的平交道,路上明明有居民,卻突然覺得冷冷的很不舒服,回家我爸才跟我說不要去那邊比較好喔以前都是墳墓後來才改建,之類的。

[牧港バイパス]

下個目的地是繁體中文遊記(大致就是台灣人或香港人寫的吧XD)打「浦添市」馬上出現很多食記的「港川外人住宅」區甜點店。

但要出發馬上發現本日第二個慘劇:我沒有查地址,也沒有先查好google map,讓它可以離線看到最後一個查的地圖。


總之靠記憶想辦法到港川吧!繞著繞著回到浦添バイパス(其實是反方向)之後,就決定騎騎看往牧港的岔路,總覺得一路飆過去應該很酷,如果就這麼順著騎到58號路再找地方左轉大概也還好,但偏偏我就不甘心繞路提早轉彎走小巷,想當然爾結局就是繞了更多路。

紅線:嘉数到伊祖公園
藍線:伊祖公園到港川
綠線:在港川裡尋找外人住宅區


[伊祖公園]

確定走錯路要迴轉的時候,正好看到對面伊祖公園的停車場。想想覺得就進去看看也好。


公園裡大部分的景色就是這樣,有很多蘇鐵、某種台灣沒有本土產的腎蕨,和石灰岩之類
這是一個帶著小孩的外國媽媽,因為我完全沒有覺得她跟小孩講英文「有口音」或很難懂,應該是美國人(台灣的「美」語教育)我跟她們差不多時間到,所以也差不多同路,女孩一邊走木樁一邊數eleven, twelve, thirteen...。
一路上我一直編故事,譬如這個媽媽其實是研究沖繩歷史的學者,帶小朋友散步只是順便;或者小朋友其實對靈場有感應力或有陰陽眼,但媽媽一直沒發現之類的。

公園後門則是緊臨伊祖的住宅區。

電塔跟十幾層公寓跟古屋跟一般獨棟房子完全混雜在一起。
老房子門口有長得超可怕的シーサー
上面寫著「第三中隊終焉之地」,也是沖繩戰紀念碑

繞了一圈回到老人在打小型高爾夫的廣場,終於找到老舊的牌子寫了幾乎快看不到的「伊祖城跡」,往上走之後是一個鳥居,往內走是個小小的神社,紀念碑寫著昭和九年(1934)建,城跡的部分則是昭和36年指定為縣史跡。




那時候一瞬間很難辨認腳下踩的是城跡留下的石頭還是重鋪的步道。
不知道一般人會不會繞過神社再往上走,因為其實看起來有點不太像路。往上走還有一些十垣,以及寫著「奥間グスク按司子孫の墓」的牌子。

在伊祖公園走的時候依然遇到類似的問題,身體很沉,步伐沒辦法很快,但完全不是想睡覺的問題,尤其是經過後門那一帶到達一個極限。

[港川]

憑著微弱的方向感終於進入了港川一丁目。
但其實外人住宅在二丁目,所以再用心找也是白搭,我大概晃了一個小時。


當時放學時間,路上有很多學生。大概只有我一個不是附近居民的人,在一丁目繞呀繞,還停車下車用走的,好幾次經過學園通十字路口,看起來肯定是奇怪觀光客的蠢樣XD
學園通以西就是城間了(game over回到馬路對面重來

外人住宅其實在二丁目,終於同一個路口經過第二次的時候我決定左轉看看,然後繞進一條小路才找到。摩托車依舊又好停又難停,繞了很久不知道怎樣才可以完全合法的停車,就狠下心先隨便亂停在一個不會擋到路的地方,逛個幾家不要太久的話,應該還好吧。
路上遇到租一台車來自由行的台灣女生,心想果然是台灣人口耳相傳的重要景點XD

外人住宅區是一間一間的以前美軍眷屬住的舊房子,現在租給工作室或店家。整體而言呈現一種微妙的文青風,店家大多是中高價位的咖啡甜點店,還有手工文創商品或古著之類,很多進去要脫鞋;傳單區總會放誰誰誰的個展,或其他藝文空間的資訊,但比台北少的感覺。空間上房子群跟幼稚園混在一起,所以傍晚經過小朋友會在路上到處跑,另一邊則是龐大高聳的玻璃工廠,路很小,車都開很慢,時常塞塞的。


終於找到甜點店oHacorte的時候大約是六點,她七點關門。
水果塔們很貴,絕對是可以比擬東區甜點店的價位,加套餐還是很貴,比起之前食記介紹的,漲價了。




最後還是敵不過南瓜塔的誘惑,沒有點最便宜的套餐
連紙巾都特製有店家圖樣,蔽系的行銷觀點應該覺得這是很用心的品牌經營吧

吃完貴到爆的南瓜塔之後覺得罪惡不已,晚餐經過之前很想吃的食堂都放棄,決定回宿舍煮。
發現對飲食價錢的概念已經漸漸改變,譬如質量尚可的一餐如果四到五百塊,我會覺得很划算;六百到七百是正常,八百以上覺得自己吃了大餐下一餐要省一點。
唯一沒變的是對不同的品項價值計算仍然完全不一樣,路邊的販賣機每次頭花大概一百一十塊,其實喝四瓶也可以吃一餐,但不會把她計進餐錢。如果真的要省錢3A可以買到2L的さんぴん茶100円,自己回來裝進寶特瓶就不用買次買600ml都花110円,以前的話差這麼多錢我死都會自己買回來裝吧。

4 則留言:

  1. 南瓜塔好可愛喔!可它好吃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超好吃阿 可是真的蠻貴台幣大概170
      我覺得大約是台灣下午茶店140的價值

      刪除
  2. 可是在天龍國一些法國甜點店140算是中間價位…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恩對阿我的印象大概就是那樣 所以170就是很貴XDD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