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沖縄]0130日誌:晚安,台灣。雖然很熱血...


 
演講大會的余興表演節目。
天時地利人和。
決定的過程是這樣的,首先,表演節目不夠(後來因為一直招人其實節目多到超過),然後Osamu大大覺得,既然都是大家沒聽過的歌,與其唱日文歌,不如唱有自己出身特色的,也就是中文歌或台語歌。感謝Osamu桑臨時為我們練習,感謝巫承翰不服輸無論如何要上台的精神,感謝李太表演很多友情贊助了還吃不到通堂XD,雖然現場麥克風之類小狀況不斷而且我也不是那麼好的狀態,至少因為這些天時人和讓我有了這個機會,很感恩。
 
之前跟貝琪劉聊到,說不定也是每個留學生或多或少都遇過的感想:為什麼我可以花這麼多時間心力,探索國外微不足道的小景點或細節,卻從來"沒有興趣"對台灣做這些事。尤其看到黃開洋介紹北海岸小景點時候興奮的表情那次,感受特別深刻。
從一個島到另一個更小的島,其實沒有太多足以造成我眼花撩亂的選擇。想要靠實際走訪累積一點什麼的話,只能從沖繩戰燒光僅存一點的歷史去挖,從很細微的互動過程去挖。在這裡,我完全不需要培養自己的精確篩選出最有興趣的排出先後順序,而是習慣什麼都先看。
 
/
 
「這首歌叫晚安台灣,大意是疼惜台灣歷史的傷口,盼他今後可以更好。到沖繩之後,有很多到處去玩自己思考的時候,反而發現自己以前都沒有好好看看台灣。從今以後,我要更看重更珍惜(大切にして,拜託誰給我一個好翻譯)自己生長的國家的歷史文化。
 
想台詞的時候糾結了一下,甚至還想過「反正""模模糊糊阿有'國家''家鄉'的意思」,張仁瀚說我幹嘛自我審查,但這次我其實不是出於對衝突的恐懼或方便討好妥協,而是當下還在迷惑,還不會精確地處理,什麼是我自己裡面處理過真正想講的,轉換成日文該怎麼表達才精確。(可能比起聽到爛的假平等真歧視關於同志的各種高見還要不會處理。)
 
理念和政治正確不塞進互動裡看的話好像也有點喧賓奪主。寧可我有以下這些選項:在當下感受不到吵架的必要性,或感受到吵架的必要性,並且事後後悔,或者不後悔。
 
我們班有很多中國人,語言沒有隔閡,反而清楚感受到想法不同。中文很好的日本人說,她跟中國人和台灣人深聊的感覺不太一樣:「所以台灣人就算語言通,在中國人社群裡的話還是會有小違和感嗎?」
答案是有。
 
一方面還是跟教育和成長環境有關吧,判斷政治社會事件時候的優先考量,還有共通背景的差異。
另一方面是,我會一直感知到潛在的衝突,好像你跟一個人小堅持小禁忌很多的人當朋友,隨時都擔心會不會惹到他,不是害怕衝突本身,而是無時無刻放不下心這件事讓人覺得不自在。(就像即便在早就出櫃的環境,對於曾經在我面前講過恐同言論的人,我也會隨時隨地感受到即將到來的潛在衝突)
不一樣的只是,正負兩面煩惱的ambivalence早就存在,這面牆是我看著至今為止別人的牆建起來的。
 
但我很喜歡我們班的每個中國人,把每個人都當作一個個人喜歡著。有自己的價值觀,喜歡討厭的事,來日本的理由,大家都是很友善把一定程度的自己交出來,互相支持留學生彼此的學習和生活。因此我還算有把握,感受到那些處事想法的不同,並不全是把所有中國人圈起來同質化他者化。
 
某次聊到台灣人的認同問題的時候,被日本人說「一回なってみないとわかんないね(真的是沒有當一次看看就不會懂耶)。」複雜的認同當然不是天生的,從歷史課本到身邊人的立場到社論眾說紛紜,我確實相對被動,每聽一個說法每讀一篇文章都偷偷奢望它的論述就是最終的解答,但想也知道怎麼可能呢。
 
「雖然語言不通,希望還是可以傳達那個心情。」
 
也許我想在那個現場做的不是一開始就不是政治性的宣示吧,只是想傳達旅程中感受到反省到關於自己出身的事,而那個尺度必須是台灣。也許未必是說我愛台灣,而是我沒有辦法擺脫他帶給我的一切,所以不積極一點面對他的話其實很說不過去不是嗎,不管是認同的還是政治社會的還是觀光景點(XD
  
/
 
現在回過頭想覺得演講比賽沒有玩大一點好可惜喔

早知道就用這個當演講題目,不然講個性解放也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