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5日 星期四

[沖繩]畢業論文提案發表會X琉大社會科教育的seminar制度(2018.4.5)

前幾天指導教授在LINE群組說,星期四有碩二生和大四生的論文提案發表會,碩一跟大三去旁聽就好。

琉大制度前情提要(至少社會學和教育學如此)
大學部大三開始前要找到老師加入他的seminar,一邊摸索想做的題目一邊讀文獻,大四開始時提案主題,花一年把它寫完。
研究生也類似,先寫研究計畫聯絡好指導教授,證明自己對這個領域多少有點了解,碩一邊讀可能用的到的理論邊把問題意識弄清楚還有把課修完,碩二花一年把它寫完。

現場小記

碩論發表會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一點半nonstop
所有人不管是不是發表人全部都穿著正裝(我本來以為全日本都很,我的東京同學也說他大學發表根本穿過套裝)
碩一和大三負責擔任司儀和計時。(我也負責了同seminar學姊的段落,光是講那幾句話就緊張得要死而且還是講錯超丟臉到不行)
發表形式是,大家上台「讀」=「照著念」五分鐘(碩士生十分鐘),再由教授們提問建議五分鐘(碩士生十分鐘)。
以上全部都是必須入境隨俗的不成文規定。


提案內容

碩士生如和我同seminar的學姊真的很強,讀了很多書問題意識也很清楚;
另一方面大四生的程度就很參差不齊,有些人是只打算用理論加一個訪談案例做(馬上被問怎麼普遍化),
有些人是餅畫的很大但還沒想清楚細節要做什麼(比如題目是怎麼在學校裡教全球化造成的問題但甚至沒決定要做全球化下的什麼),
有些人前提就被教授質疑(比如題目是為什麼沖繩某件事情上排名比別人差,但馬上被說要把排名本身的公信力跟標準弄清楚),或也有人以上皆是。
琉大教育所社會科的老師們據說從以前就走一個很兇很會酸人的路線(雖然我的指導教授完全是溫柔的大好人大例外),這次大家也是動不動就說「我完全看不懂你要幹嘛欸」「這樣不能當畢業論文啦」,什麼能說都說了,但聽學姊說跟以往比算是很親切(?)。
其實自己聽的當下也偷偷覺得教授們講的問題都很基本,怎麼這個都沒想清楚就拿出來提案,但回過頭來想,首先自己大四的時候程度恐怕比他們還糟,而且升大四正好是他們準備找工作或考教師資格最忙的時候,日本雖然號稱大學是人生最爽的四年,其實大學生也是很辛苦,要拿學分要打工要玩社團要大三就找工作還要寫學論,怎麼想都不是人過的日子。想想也覺得可以好好想著研究真的是好幸福好奢侈的事。


社會學v.s.社會科教育

以前我真的是對教育學的研究法一無所知,完全是自己讀論文自己解釋自己猜。
相對來說社會科教育比較多是實踐研究,也就是在問題意識清楚資料充足的情況下,設計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的教案,實際入班教學實作,然後分析。
以往的教學是A,我覺得A的問題點是某某某,跟理論B不符,所以我要試新的教法C,需要證明的是C可以符合B並解決A的困境,以及分析實作後的實際情況。
提案裡社會學的研究設計則比較像有個經驗現象A,我覺得A的問題點是某某某,跟理論B不符(或B理論只有討論到某某某沒有討論到A),所以我要用社會學的研究法C提出證據,告訴大家A。
他們各自要幹嘛可能不是那麼難理解,但相對來說教育學多了很多教育目標的專有名詞(形成認同、形成市民性之類我也不大懂),其實都是有心理學、社會學、哲學或文化研究(?)的理論支持,如果不稍微好好搞懂這些背景的話就會很像口號(回想起來很多我們聽起來很口號式的課綱大概都是這樣被省略來的吧)。我其實常常搞不太懂琉大(以及日本很多大學)的分院分系,好像很多個院裡都有社會學,但總之社會科教育裡有心理學社會學哲學可能是這樣來的吧。


台(灣的)大(學)v.s.琉(球/日本的)大(學)
簡單來說,我認為台大(台灣大部分)的系比較強調的是學科本身的知識/方法系統,而琉大專業領域的組別選擇在院系之下分得很細,強調畢業論文,也就是方法的實際操作上。
舉例來說,一個「沖繩島嶼教育組」的女生提案想從分類上邊緣的變裝男同志(生理男心理男喜歡男生穿女裝)看沖繩性少數的困境,老師馬上問「你說的困境有什麼沖繩或島嶼的特殊性嗎?還是其實是連帶強的鄉村地區普遍的狀況」,如果選擇的專攻領域包含「沖繩」,那題目「跟沖繩有關」就變得很重要,會細到什麼程度呢?比如有人做石垣島上一個聚落的外來人口跟本地村民的關係,老師就說,石垣島某幾個聚落(可以舉出具體村名)很不願意接受外來人口(是祭典時期外人禁止進入連村民都禁止拍照的程度),但也有像竹富島做成跟觀光業共存,你要考慮你做的村在八重山地區的聚落中怎麼定位。
上述的差異也反映在選課上。
比如台大有各種次領域的XX社會學,琉大全部都是社會學原論(社甲必修)、社會學演習或實習(研究法必修,大家要針對同一個田野分組做不同的主題),而我們的選修課則叫做「社會學研究」,後面的數字可以開到1,2,3,4,...,20,至於詳細內容在教什麼,點進去看syllubas才知道。
教育所也一樣,碩士生尤其因為人數很少,比如我們要修某堂課,但那堂課是開在大學部我們不能算學分,教授可以選擇另開新課名在新時段讓我們算學分;我們想要所上特定領域的老師開專題,那就自己跟老師喬時間,課名就隨便塞一些畢業需要的指定選修課名。


兩年畢業?
來之前大家一直問我兩年真的會畢業嗎,當時我也搞不太清楚,參加完提案發表會才感受到系統很嚴密,也就是除非你真的爛透了,否則指導教授一定會某種程度上在seminar裡逼你畢業。


這次比上次更強烈感受到琉大的研究動能真的很強。
也更能夠理解之前社會學seminar的老師說分數低只是日本學生不想跋涉到離島來念書。
但另一方面也隱約覺得琉大的研究動能有種把地方主題做到淋漓盡致,但相對於日本有點邊緣的感覺XD
從沖繩戰記憶傳承的發展脈絡來看是毫不意外啦,但其他領域不知道是不是類似的原因。


以前曾經跟印尼碩班朋友討論過,要麻做自己國家的題目,要麻做比較研究,完全跑去那裡做當地的研究有點怪(人類學啊歷史就算了社會學什麼得也缺太多脈絡)。但我現在的題目與其說是比較研究還不如說是根本以沖繩戰為主,完全嗆爆當時的自己。

但無論如何都是帶著台灣的(有點偏美式的?)訓練來到訓練完全不同的地方,接下來應該會很有趣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